《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以及在中央工作以来各个时期与大学生交流的实录,访谈对象几乎覆盖了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年龄段的大学生群体。30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重视关怀始终如一。本学期,中文学院研究生团总支将延续“初心有声”栏目,与大家共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的热切期望。
(插入图片1)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非常关心青年成长。他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本期“初心有声”邀请大家共读《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在实践上的帮助和期望。
【背景介绍】
1985年冬天,正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张宏樑同学因一封信结识了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并经常得到习近平同志的指导和帮助。习近平同志指导张宏樑学习《资本论》、开展社会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并在他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题写“志存高远 行循自然”八个字,嘱咐他工作后一定要下基层,为老百姓做事,“不要把基层当大车店”。习近平同志深入厦大经济系与青年师生座谈,还在中秋节骑着自行车到厦大芙蓉二宿舍给同学们送月饼,他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强调做人做事要“注重细节”,教导青年学生“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
(插入图片2)
【朗读选文】
当习近平总书记得知我刚从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还担任了厦门大学经济系团总支副书记后很高兴,说:“好!年轻人就应该要求进步,积极入团入党,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要艰苦朴素,要‘自找苦吃’啊。”
临走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刚来厦门,认识的人也不多。你周末没事欢迎过来聊一聊,我很想了解你们大学生都在学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他说,他们那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是有过社会实践经历的,而80年代的大学生不一样,都是校门对校门,基础知识比较牢,但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想法和行为都有很大不同,这方面他想好好地了解一下。他当时说的一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年轻人不能认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就等着将来直接分配到机关,一定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你们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
说实话,当时我对“自找苦吃”这四个字理解得还不深。后来,我特意去了一趟梁家河。当我亲眼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建起的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听到当地村民中传颂他在梁家河为民造福的故事,终于体会到青年时的他真的是做过那些最脏最累的活才知道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才能和农民打成一片,感情也才更加深厚;我也真的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联系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自找苦吃”理解得更透了。在后来的人生路上,我时刻提醒自己,有苦吃是机会,要坚持多学多干,多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
【朗读者】
(插入图片3)
2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黄依龙
【朗读音频】
【朗读心得】
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这一句话让我感受颇深。生活在幸福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们享受着良好的知识教育,但这对于青年成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要经过历练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当前由于经济社会条件的极大改善,步入大学的青年们容易陷入舒适圈,享受眼前安逸,学习上也得过且过,这种自我发展标准的降低无疑是不可取的。青年要“自找苦吃”,要踏实勤奋,拿出青年人该有的蓬勃朝气走出舒适圈,找到人生奋斗目标,一如既往地保持恒心,实干地走出自己的未来。学习和实践也要吃得苦,才能达到透彻,发现“苦中作乐”的乐!只有发自内心也会获得成就感,成长的“幸福指数”才会高。青年“自找苦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追求,是真正的“快乐”。